来源:红星新闻网
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西南石油大学教授、碳中和首席科学家雷宪章(照片系受访者提供)
推动能源结构调整,成都瞄准方向: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优势,把握能源消费与供给双向互动规律,形成以电为主、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,推动能源供给向低碳化多元化、能源消费向电气化高效化提升,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。这意味着什么?带来哪些机遇?
日前,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,西南石油大学教授、碳中和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在接受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,在瞄准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,既要有顶层设计,也要有细节抓手,在推动原始成果转化方面,市场化的运筹手段和能源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至关重要。
新能源消纳问题如何解?
雷宪章分析,摆在双碳面前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几个层面,比如,电力的消纳问题如何解?二氧化碳如何实现绿色化,怎样才能将之变废为宝?
双碳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近零排放的状态,二氧化碳的处理成为业界的一大技术瓶颈。一方面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存在‘靠天吃饭’的情况;另一方面,煤炭,仍旧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能源,‘双碳’目标倒逼下,要思考如何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化。雷宪章分析,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就是将其变废为宝,而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,仅在2020年就达到103.6亿吨,从目前看,针对二氧化碳的大规模绿色化手段并不是很多,有些技术仍旧存在一些漏洞,比如,二氧化碳填埋,实践表明其在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再次溢出。
具体的路线图在哪里?
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,新能源对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,这意味着,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必然。在成都市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路径中,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具体路径包括推进受电通道扩容,推动规划建强川西水电、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,建设坚强智能电网。
新型电力系统是关系整个‘双碳’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核心问题。雷宪章说,在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里,电力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实现功率平衡,值得关注的是,未来的电力系统是多元、双向的,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。
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,到底应该怎么走?在雷宪章看来,应该构建一种全时域的储能。可以把储能界定为‘小时级’、‘以天为单位级’、‘以天以上为单位级’的类型,每种类型能够解决不同时长的用电需求,比如,乘用电动车这类交通工具用‘小时级’电池就能满足日常用电需求,而更大功率的交通工具,如重型交通、航空航天、冶金工业这样的设备就需要用‘以天以上为单位级’的氢能驱动。
人才梯度培育至关重要
最近,雷宪章一直很忙,频繁在高校实验室、研究院和企业之间奔波,了解三方未来合作的契合点。雷宪章认为,高校的原始创新转化,从最初的点子到终端产品需要走很长的路。
去年底,作为全省重要的科研平台——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,这个位于成都的创新载体将为双碳多方探路。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、资源碳中和、地热能及固碳3大研究方向,其中,作为实验室首席科学家,零碳能源领域研究方向由雷宪章牵头推进。目前,支撑该实验室运转的各项规章制度、项目研发计划等正在制定,而部分科研项目的切入点已经在酝酿中,这个实验室还汇集了高校、企业等机构参与。
全国各地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正纷纷出牌,而人才成为关键一招。追逐双碳的目标中,成都优势何在?其实,‘双碳’是全国各地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全新课题,成都和国内很多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,就看如何在这条赛道上迈好第一步。在雷宪章看来,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扎堆成都,形成了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,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人才因素,‘双碳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不可能立马聚集许多成熟的人才,这决定了成都一定要形成人才梯度培育机制,同时,也要注重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招引,让人才在成都扎根发展,让更多智慧成果在成都落地转化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
原标题:如何实现双碳目标 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
本文来自【红星新闻网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© 2016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:
"));